新闻中心 /News
金蔷薇学术季 努力变身“六边形战士”or“圆形战士”~第二期格物田野坊干货都在这了!
金蔷薇学术季 努力变身“六边形战士”or“圆形战士”~第二期格物田野坊干货都在这了!12月26日上午9:30,金蔷薇学术季系列子活动——“格物田野坊”第二期于团委青年马克思教室成功举办。
本期工作坊以“从‘新闻民族志’说开去”为主题,邀请到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博士、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主任记者张寅师哥。师哥分享了他开展新闻民族志研究的经历和博论写作心得,并对质化研究的学习和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这是一项带有自我民族志色彩的研究”,张寅师哥在介绍其论文《“小编”与记者的“脸面观”:媒体微信公众号新闻生产中的人际关系向度》时坦承。
【小链接】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是一种将个人与文化相联系的自传式个人叙事。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研究运动的兴起,民族志等传统的质性研究方法备受诟病。研究者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写作民族志,其中一种方式突显个性化叙述和表达性说明,试图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自我意识来表达文化、讨论文化、深化对文化的解读,这种“唤起式”写作实践被冠名为“自我民族志”。在这种研究方法中,研究者具有被研究群体的完全身份,对被研究群体了如指掌,是彻头彻尾的“局内人”。(蒋逸民,2011)
在开展此项新闻民族志研究之前,张寅师哥已在新闻单位工作了多年,对新闻生产流程、新闻组织运作、新闻编辑观念等新闻生产实务有着全面深入了解的他曾经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等国家级新闻奖。
这些从业经历为张寅师哥开展研究带来两项便利:一是解决了进入新闻机构内部的难题——这在一般的田野调查中是一大“门槛”,而对于在新闻机构供职的张寅师哥而言,“当我向同事们表明了要做这项研究的时候大家都很支持”;二是从经验出发更容易找到新闻业务发展中的问题,这种问题意识正是破题的关键所在。
“研究的要点并不是叙事本身,而在于围绕问题展开论述。”微信“小编”和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在身份上并不相同,后者与记者共处于一个新闻室进行新闻生产活动,是受记者尊重的“把关人”,而前者的专业性特征并不突出,其与记者的业务关联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推文建立。
小编用不用记者的稿子、如何采用记者的稿子、是否为记者署名,记者是否愿意为小编供稿、供稿质量与形式如何,这种动态变化的权力关系形态既裹挟了工分与绩效等实际利益因素,也受传统“脸面观”文化观念的影响。这种新闻生产社会学的组织与文化向度与中国本土人际关系文化的结合凸显了文章的理论创新。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微信小编与记者之间的微观关系是新闻编辑室经历微信“媒介化渗透”这一中观组织变迁过程的的衍生产物。
“媒介化渗透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张寅师哥介绍称。微信的媒介化渗透导致新闻室的人际关系文化更为复杂,也促使‘脸面观’的人际关系原则影响着新闻生产活动,“二者之间彼此产生互动性效应,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新闻生产文化表征,这正是本研究的增量所在。”
张寅师哥对小编与记者的人际关系与合作模式的关注并非“为研究而研究”的空中楼阁,而是有着对现实的关怀和思考。
在实际的新闻生产中,记者不提供任何素材、微信小编完全采用外部稿源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惯例。若有媒体任由这种常规发展,那么该媒体便逐渐丧失独立性,或许沦为信息发布的平台,这对于强调多元话语的新闻业而言是值得警醒的现象。
张寅师哥在研究中提出反思:倘若我们一味地由小编随意找来素材在微信公众号推文的编辑区里“拼贴”,我们则要思考“没有记者的世界需要人们付出多少惨痛的代价”这一命题。
张寅师哥的研究从对新闻采编实操的关注与疑问出发,最后又落回到对新闻机构、新闻业态发展的思考上来,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也是他在分享中所强调的:不要对着天花板写论文。
除了从现实出发、关注和思考现实中的问题以外,要做好质化研究,他建议在校生广泛阅读中外相关文献,做好文献梳理。
“研究假设是通过文献回顾之后提出的,在撰写文献综述的时候不要简单堆砌,应该脉络清晰,理想的状态是采用文献对话的视角,每句话、每段话之间都有内在的思想关联。”
在研究中,张寅师哥首先根据中外文献对“小编”的身份做出界定,接着对盖伊·塔奇曼、赫伯特·甘斯、迈克尔·舒德森等学者的经典新闻社会组织研究和芭比·泽立泽、杰弗里·亚历山大、罗纳多·雅各布斯等人采取的新闻生产社会学文化转向路径研究做出梳理,以考察新闻常规的变化。涉及本土化的“脸面观”概念时,他跨学科地引用了中国人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相关文献。师哥提示道:“不要去套某种理论或模式,这样的论文可能很难发表。”
张寅师哥提到,期刊盲审专家的建议十分具有帮助。盲审专家建议他关注黄彦翔的研究,并加入国外的对“小编”职业的研究。他在修改中依据建议做出了调整,使文章增色不少。
“质化需要细腻。”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虽然进入组织内部、接触被访者的难题已经解决,但要获取生动翔实的资料也并非易事。
张寅师哥深度访谈了23位被访者,访谈多是在单位里的咖啡厅完成,舒适的沙发和轻松的环境,便于访谈深入开展。“人家要不要跟你讲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涉及到沟通的技巧”。他建议,访谈的问题不要设置为非黑即白的形式,要开放,有追问的空间,研究者应多追问“如何看待”,或者是“请你讲一讲细节”。
首先,科研需要打好功底,内功。张寅师哥建议在校生除了要认真完成学校课程外,还要大量阅读各类文献。
张寅师哥推荐了三本著作,一本是陈卫星教授所著的《传播的观念》,他建议同学们反复阅读,在阅读中思考;第二本是《社会理论二十讲》,该著作对西方社会理论进行了综合梳理和多视角解读;第三本是安·格雷所著的《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这本著作带领读者了解田野,感悟民族志方法。
[1] 王海燕.加速的新闻:数字化环境下新闻工作的时间性变化及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10):36-54+127.
[2] 彭华新.作为社会阶层的都市记者群体:日常生活中的“底层”呈现与抗争[J].国际新闻界,2019,41(08):154-176.
[3]周睿鸣.锚定常规:“转型”与新闻创新的时间性[J].新闻记者,2020(02):21-31.
第二,提升功科研力需要找准方向。张寅师哥的博士论文聚焦的是“百年党报评论史”,对党报新闻评能的嬗变进行探究。他对这一领域兴趣浓厚:“在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已经有很多积淀,不用去补太多知识。此外兴趣也很重要,不然研究会很煎熬。”
第三,要在不断操练中强化知识结构。张寅师哥建议在校生可以通过多写作和投稿来提升自己。他建议同学们一定要了解、“吃透”学科内的期刊,关注期刊的风格,并挑选出其中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章进行精读。
第四,常学常新,开展扩展创新。这一点要求同学们跳出自身学科领域,掌握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张寅师哥建议新闻传播学科的同学们加强对社会学的学习。他提到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保罗·威利斯的再生产理论等经典社会学著作和理论都值得同学们反复阅读和体悟。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张寅师哥很喜欢看乒乓球比赛,马龙、许昕、樊振东等国乒队员身上的拼搏精神传递了很多正能量,现在他又将这份热血传递给格物田野坊的同学们。他建议同学们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夯实自己、均衡发展各项技能,努力成为“六边形战士”“圆形战士”。
张寅师哥真诚而充实的经验分享像是冬季的篝火,为还在前行、探索中的科研人们提供光亮与温暖。感谢张寅师哥的分享,也感谢现场认真聆听和屏幕前认真阅读的你们。下一期格物田野坊我们再会。
“格物田野坊”是中国传媒大学“金蔷薇学术季”下设的品牌活动,由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共青团中国传媒大学委员会主办,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会承办。活动旨在拓展同学们的科研兴趣、分享学术前沿信息、交流科研心得体会。欢迎广大师生持续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