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瑜伽的起源与发展
瑜伽的起源与发展瑜伽的起源与发展 瑜伽,作为一种健身方式,现在已风靡世界。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瑜伽也从欧美或我国港台地区传入中国,在各大城市中广为流行。许多青年朋友,尤其是女性青年,纷纷加入练习瑜伽的行列,以求健美体型、调养身心。瑜伽到底起源于何处,其本质和特点是什么,许多人未必很清楚。为了解释这些问题, 一、 何谓瑜伽 瑜伽术原产于古印度。它最初本是古代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为了实现解脱而采用的一种修持方式,后来这种方式也被佛教和耆那教所吸纳,故成为印度宗教特有的产物。 “瑜伽”一词,来自于印度古代梵文,是梵文“...
瑜伽的起源与发展 瑜伽,作为一种健身方式,现在已风靡世界。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瑜伽也从欧美或我国港台地区传入中国,在各大城市中广为流行。许多青年朋友,尤其是女性青年,纷纷加入练习瑜伽的行列,以求健美体型、调养身心。瑜伽到底起源于何处,其本质和特点是什么,许多人未必很清楚。为了解释这些问
, 一、 何谓瑜伽 瑜伽术原产于古印度。它最初本是古代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为了实现解脱而采用的一种修持方式,后来这种方式也被佛教和耆那教所吸纳,故成为印度宗教特有的产物。 “瑜伽”一词,来自于印度古代梵文,是梵文“yoga”的音译。此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500年的婆罗门教经典——《梨俱吠陀》中。在《梨俱吠陀》中,“瑜伽”的意思是指“轭”或“伽”(牛、马拉车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具有用轭或伽把“马与车连结在一起”的含义。后来,它的词义逐渐扩大,引申出两种事物相互“连接”、“结合”、“合一”、“化一”等义。最早把“瑜伽”一词与宗教的解脱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每个人的灵魂称之为“自我”,把宇宙的最高本体称为“梵”或“大我”,他们认为只要使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可实现人的解脱,而使两者结合的手段就是“瑜伽”。婆罗门教的经典《薄伽梵歌》对此做了明确的解释:“瑜伽就是促使个人灵魂(小我)与宇宙灵魂(梵或大我)结合化一的手段”。因此,“瑜伽”就成为婆罗门教的专有名词,特指使个人灵魂与梵或神相互结合的手段,即实现解脱的一种修行方式。 二、 “瑜伽”的思想和实践在印度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的印度河文明。据考古发现,当时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就已开始从事瑜伽实践活动。在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的考古遗址上,曾出土一些石雕和印章,这些石雕和印章就刻有人进行瑜伽冥思和各种瑜伽坐法的图案。这说明,大约在5000年之前印度的先民就已有瑜伽活动了。为什么在印度会产生瑜伽呢,有人
,这跟印度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印度那种高温炎热的气候下,人们在森林里通过瑜伽静心冥思、修心养性,对抵御酷暑湿热是绝对有益的。正如中国人所说的“心静自然凉”,这种
深受印度古人喜爱是不难理解的。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原来居住在高加索和南欧草原一带的雅利安人开始南 下,途径伊朗和阿富汗,侵入印度河流域并征服当地民族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原是游牧民族,侵占印度河流域后定居下来,他们一方面学习农耕知识,另一方面也大量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其中,他们把达罗毗荼人的瑜伽活动也吸收过来,作为实现自己宗教信仰的一种补充。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信仰的婆罗门教已经形成,当时出现的《梨俱吠陀》就是婆罗门教产生的标志。有关瑜伽的最早文字记载,已出现在《梨俱吠陀》中。《梨俱吠陀》虽然是一部赞美神灵的诗歌集,但其中有一首诗,专门描述了人通过瑜伽所获得的神奇智慧和力量。 公元前7世纪以后,婆罗门教又涌现出一批探讨宇宙起源、人的本质、人与世界关系的哲学经典,统称奥义
。在奥义书中,婆罗门教的先哲们进一步发展瑜伽思想,并对瑜伽实践作了具体阐述。例如,《石氏奥义书》把瑜伽解释为“统制心和各种器官的活动”。《白驴奥义书》论 述了瑜伽的各种行法,如身体的姿势、呼吸的调整、修习的场所和目的等。《慈氏奥义书》对瑜伽行法作了系统的分类,形成最初的“六支行法”。这六支行包括调息、制感、静虑、执持、观慧和三昧。此时,关于瑜伽的学说基本成形,它已成为婆罗门教的主要修持方式,其特点是通过对身体、感官和心思的控制,达到人与神、个人灵魂与宇宙本体相结合的神秘境界。 公元前4世纪以后,进入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时代,瑜伽已在印度民间广为流行。《摩诃婆罗多》记载了许多有关瑜伽的内容,无论对身体,还是对精神控制,都有生动的叙述。在这个时期,瑜伽的形式也有新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瑜伽术。在《薄伽梵歌》中曾提到三种瑜伽:“智瑜伽”、“业瑜伽”和“信瑜伽”,此后又产生了“王瑜伽”。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瑜伽学说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名为“瑜伽派”,并且成为婆罗门教六大正统哲学流派之一。瑜伽派的创始人为波颠阇利 (Patajali),他所著的《瑜伽经》(Yoga-stra)是该派的主要经典。《瑜伽经》对以前的瑜伽方法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把它进一步理论化。这样,瑜伽学说就上升为一个既有完整理论,又有实践知识的系统哲学体系。 4世纪以后,古代婆罗门教经过改革,出现了全新的面貌,人们把此后的婆罗门教称为“新婆罗门教”。我们今天所说的“印度教”,就是指这种”新婆罗门教”。 在印度教的时代,瑜伽被各种教派广泛采纳,并出现了不少新的种类,其中最突出的就是12世纪出现的“诃特瑜伽” (Hathayoga)。“诃特瑜伽”,意译为“力量瑜伽”。此种瑜伽的创始人为古罗俱商那特,著有《诃特瑜伽》和《护牛颂》等书。诃特瑜伽有几十种,测重于调息、坐法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训练。因此,它后来演化为一种体育锻炼的方式或保健体操,现在在欧美和我国流行的主要是这种瑜伽的现代版。 三、瑜伽的种类 印度教从宗教修行的角度,把瑜伽分为许多种,其中主要有四种: (1)智瑜伽(Jnana Yoga) 在这里,“智”指智慧或知识。这种瑜伽主张通过增长“智慧”或“知识”的途径,来实现个人灵魂与宇宙精神的结合。智瑜伽的倡导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能光靠宗教导师的教导和学习经典,还要靠自己的瑜伽修习来体验和证悟“梵我同一”的真理。因此,此种瑜伽在方法上强调“自制”和“三昧”。 “自制”是指对肉体产生的一切情感和的抑制,“三昧”意味着把自己的全部意识集中于一处,从中体悟“梵我化一”的最高境界。 (2)业瑜伽(Karma Yoga) “业”,是指人的行为活动。业瑜伽主张通过无私忘我的行为,来实现灵魂的解脱。《薄伽梵歌》就是倡导业瑜伽的典型经典,它宣扬一种“无欲业”,即无私无欲的行为。譬如,该书曰:“善人食祭余之食,一切罪恶得解脱;有罪者食其恶果,独为个人煮食故。”所谓“祭余之食”,是指献给别人之后而剩下的食物,善良之人先把食物献给别人,而自己吃剩余的食物,这是一种无私的、利他主义的行为。《薄伽梵歌》的根本思想就是倡导:一个人必须服从神的意志,按照神的意志无私忘我地去工作,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最终通过这种无私的行为,而达到人与神的结合。 (3)信瑜伽(Bhakti Yoga) “信”,是指人的虔诚信仰。信瑜伽主张通过对神的虔诚崇信,而达到解脱。信瑜伽的倡导者认为,神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而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实际存在。因此,一个信徒不需要高深的知识,也不必进行繁烦的祭祀仪式,只需要从感情上对神无限虔诚和信爱,就能沐浴于神恩之中,达到与神的结合。信瑜伽主要看一个人对神是否虔诚,以及对神崇爱的程度。一般来说,这种瑜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为外部崇拜阶段,包括崇拜神的化身,供奉神的偶像,朝拜神庙,进行简单的仪式等;第二为内部崇拜阶段,包括从内心中向神祈祷,反复默诵神的名字、吟唱赞美神的颂歌等;第三是与神结合的阶段,通过冥想,证悟无处不在的神,使自己达到与神的合一。 (4)王瑜伽(Raja Yoga) 王瑜伽者认为自己的瑜伽是最好的瑜伽,是“瑜伽之王”,故得此名。这种瑜伽主张,通过对身体和心思的控制,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从而实现解脱。此种方法被一些人认为是最稳妥、最迅速的解脱之道,其功效超过前三种。王瑜伽的修习者认为,身体和心思的狂热活动是对内在灵魂的束缚,这些活动消耗了灵魂的潜能,阻碍灵魂向外显现,因此必须竭力抑制身体和心思的活动。他们有一套完整的身体和心思的方法,如禁欲(禁绝一切)、忍耐(在痛苦中 不觉困扰,在欢乐中不觉自得)、坚定(摆脱欲乐的引诱,面临困苦,意志愈坚)、自制(对感官和意识活动严格控制,保证内心清净平和)等等。 以上四种瑜伽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即达到“梵我化一”或“人神合一”的理想境界,在方法上也有一些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各自强调的侧面和的方式有所不同。智瑜伽强调学习宗教真理的重要性,侧重于从知识和认识的方面实现解脱;业瑜伽强调履行道德义务的重要性,侧重于从行为的方面实现解脱;信瑜伽强调对神的虔诚信仰,侧重于从感情的方面实现解脱;王瑜伽强调对意识活动的控制,侧重于从心理方面达到解脱。 四、 瑜伽的 谈到瑜伽,阐述最为详细的是《瑜伽经》。什么是瑜伽,《瑜伽经》所下的定义是“瑜伽就是对心的变化的抑制”,因此它对心的功能(包括思维意识和心理机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瑜伽经》认为,心的作用或变化有五种:“正知”,指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正知”,指对事物的错误或虚假认识;“分别知”,指由 ”,指在睡眠中产生的,语言
达出来的、没有实在性的认识或想象的认识;“睡眠 以非存在事物为表象的认识;“记忆”,指过去行动留下的种种潜伏的印象。瑜伽的目的,就是通过消除和长期的修习,来抑制心的这些作用或变化,以达到“三昧”(smadhi)状态,从而实现解脱。 为了实现“对心的控制”,《瑜伽经》提出了八种,又称“八支行法”。这些是: 1、禁制,指必须遵守的戒律,包括不杀生、诚实、不盗、不淫、不贪等。《瑜伽 经》认为,在作瑜伽功之前,一个人必须要有充分的道德修养,否则的话,他的心是不会平静的。 2、劝制,指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包括(1)清净(对身体和食物的清净,为“外净”;对内心污浊的清净,为“内净”)、(2)知足(不求自己份外之物)、(3)苦行(忍受饥、渴、寒、暑、坐、立等痛苦,遵守斋食、巡礼、苦行等等誓戒)、(4)读诵(学习经典、念诵圣音——唵“Om”)、 (5)敬神(敬信自在天大神,为神奉献一切)等。 3、坐法,指保持身体平稳、轻松自如、精神放松。包括莲花坐、勇士坐、吉祥坐、狮子坐、孔雀坐等等。 4、调息,指调整和控制呼吸。《瑜伽经》指出,调息时首先要注意呼吸的三种作用:向内吸气的作用、向外吐气的作用、不吐不吸长长将气储于胸腹之中的作用。此外,还要注意四件事: (1)“处”,指气息吸入后,气息在胸腹之内所到达的范围;气息吐出以后, 气息在宇宙中达到什么地方。(2)“时”,指呼吸的时间。要求在呼气吐气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速度适中、间隔和节奏合宜。(3)“数”,指呼吸的次数。要求出气入气一定要徐缓而轻长,切忌短促、粗急。(4)“专注一境”,指调心的问题,在呼吸时,要将意念专注在某一点上,不能分散。 5、制感,指抑制各种感觉感官,使感官的活动完全置于心的控制之下。 6、执持,是使心专注于身体内的一处,如肚脐、鼻尖、舌端等;也可以专注于外界的一种对象,如月亮、神像等。 7、禅定,亦称静虑,是使专注一处的心与所专注的对象相统一、使主客观相融合。 8、三昧,就是真正达到了心与其专注的对象冥合为一。三昧又分为两种:“有想三昧”和“无想三昧”。前者,指达到三昧后,仍然带有一定思虑情感的状态。后者,指心的一切变化和作用都已经断灭,完全达到与专注对象合一的状态,即瑜伽的最高境界。 《瑜伽经》还指出,影响瑜伽修行的有九种障碍:生病、昏沉、疑惑、放逸、懈怠、欲念、妄见、不入地(不能进入瑜伽境界)、不安定(不能专注)。这些障碍会导致精神涣散,又容易引发忧虑、动摇、呼吸不规则等。为了达到三昧的境界,就必须克服这些障碍,因此要做好五件事:信(信仰虔诚,破除一切邪念)、勤(勤奋、努力地)、念(树立正念,有关瑜伽的正确信念)、定(专心禅定,专注一处)、慧(增长有关瑜伽的知识和智慧,断除无明)。 五、现代瑜伽在西方 瑜伽的学说与思想,在古代就已传到欧洲。但是,西方人开始从事瑜伽活动,还是在现代,尤其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1965年,美国限制移民的定额从移民法中取消以后,印度到美国的移民大量增加。因此,印度教的许多传教士也来到美国传教,他们在美国各地创建印度教社团、兴建神庙、开办瑜伽中心、传播印度教文化。到了70年代,印度教向美国和西方世界的传播达到。在西方最有影响的印度教社团有:国际黑天意识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Klishna Conscionsness)、超觉禅定会(Transcendental Medition)、梅赫?巴巴教团(Meher Baba’s Sect)、拉杰尼希教团(Rajneesh’s Sect)等。这些教团大量吸收欧美人到自己的组织,尤其青年人,这些西方人已经把印度教的人生哲理、瑜伽修行和心灵净化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瑜伽修习,在西方颇受青年人的喜欢和钟爱。印度教社团所推广的瑜伽,也不是印度的传统瑜伽,而是一种与西方现代医学、心理学相结合的新型瑜伽。他们要求修习者不仅练习各种身型和坐姿,更重要的是冥思,以此平抑杂念,松心缓性,最终达到内心的喜悦和精神的解脱。60年代后期,美国的嬉皮士、英国摇滚乐甲壳虫乐队及其知名歌星,都纷纷加入到修习瑜伽的行列中,并深感此 术对缓解精神压力的益处。因此,在他们的鼓动和宣传下,瑜伽活动迅速在西方青年人中间流行开来。 瑜伽在西方的流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西方是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现代科技和机械化生产可以充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上,仍然存在着各种的烦恼和痛苦。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使人的神经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疲劳的状态,引发了人在精神上的诸多疾病;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下的激烈竞争,对物质和金钱的极端追求,也使人丧失了理智和道德,从而造成社会的病态和畸形。在这种条件下,人们不得不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处或避难所。当西方的教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时,他们便到东方的宗教中去寻找安慰。所以,西方青年人,尤其是对现实社会不满的青年人,对东方文化和宗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美国的嬉皮士、英国甲壳虫乐队的明星们,对印度瑜伽的狂热追捧,原因就在这里。
本文档为【瑜伽的起源与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我们尽快处理。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增强性疾病VED模型建立及G蛋白基因重组质粒免疫特征(可编辑)
恨透爱情恨透你简谱-简谱-吉他谱-钢琴谱-电子琴谱-手风琴谱-二胡谱-笛萧谱-萨克斯谱-古筝谱
恨透爱情恨透你简谱-简谱-吉他谱-钢琴谱-电子琴谱-手风琴谱-二胡谱-笛萧谱-萨克斯谱-古筝谱
巴黎大学介绍(Introduction to the university of Paris)